NEWS
新闻中心作者:沪上劝学 来源: 沪上劝学 更新于:2020年03月04日 04时 阅读:0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不断进化发展的未来,教育被重视的领域已经渐渐被重新定义。现在的课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一些学校也尝试做出各种教育的创新。在未来,教育的创新需要从形态的改变到内质的改变。它既包含了科技方面的,例如人机合作;也包含了教学方法和课堂形态的改变去进行教育本质的改革。教育的结果不单单是从学科知识演化出来,也是能力与价值观的驱动成因。在今天,我们应该持有一个更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未来。
什么是教育的创新
现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是遍地开花,智慧城市,智慧校园随时可见。什么是教育创新?无可否认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确带给了我们更便利的方法去实行教育。然而,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它只是教育创新的一部分,它更偏向于流程与形式上的创新。目前人工智能对于教学的运用,大部分是在学科知识内容领域上做智能匹配与个性化学习。这个阶段它还是属于学科知识层面上的内容学习形式创新。学生学习的还是学科知识。而教育的本质,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它主导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在养成学生自主终生学习的能力中意义重大。人工智能驱动的是被动性吸收知识,然而,学生需要被建立主动性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未来教育真正需要被重视的领域。我们不能说被动性是不被需要的,那是不现实的。无论被动性与主动性,它们都在因不同环境的情况下交叉互换着。
建立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实行的。在未来,我们拼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因为思维是启动所学的知识的升华进化与创新的钥匙,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初衷。没有了思维的导向,知识永远只是知识,它是静止的,没有爆发性的。没有思维引导的行为动力,知识不可以能被创新地再造。未来的知识能瞬间被人工智能的演算法所计算。我们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些机器能几秒取代的东西。相反,思维与意念能驱动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思维的进步,引领着时代的进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思维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教育的创新领域,它不单单存在着科技的创新,更加存在着教学法的创新,与其他方面的创新。那是教育本质的改变。人类需要打破界限的思维模式。只有突破的思考方式,才能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引领时代进步。
全球著名教育家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最终导向,就是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超越一切的知识传授,因为,学生已经变为自己终生学习的主导者,他们拥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法的创新与未来
我们是否有固定的好的教学法去教育所有学生?是否芬兰的教学法一定需要被追捧?是否新加坡的教学法一定是名列前茅的?一个对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群体好的教学法是否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在未来个性化更加明显的社会,没有最好的教学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法。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文化,每个学生都不同,我们不能说,把芬兰教育方式原封不动搬过来,就一定是对学生是最好的,或者延续本地的,就一定是最适合的。教学法既需要满足教育的真正需求,又需要文化价值观的驱动配合,才能演变出符合自我价值追求的结果。不少教育优秀的国家,他们的教学法有着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是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的。借鉴国际上的优秀教学法,然后配合当地文化与需求,再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把教学法在改良与创新,那么出来的,才是适合的教学法。
一个好的教学法运用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从中学到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更从里面提升了能力,还从里面建立了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在学习的生涯中,有时候学习结果并不一定最重要,从过程中建立到的能力与价值,也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层次,才属于一个好的教学法。教学法的创新应是自由的,它是不被任何形式约束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学体系,都能影响教学方法。根源问题是,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去适应未来万变的社会?
其实,老师可以尝试去创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法。教学法的创新可以参照不同国家的教学方法中出色的地方,多从国际教育的角度思考教育,再加以调整,以至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在设计适合的教学法的同时,导入价值观的引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我说提及的价值观,并不是指政治价值观,我不认同对学生灌注任何的政治价值观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所谓的价值观,它们更多是:信念,自律与坚持,目标驱动,容纳与无私,关爱与善念,接受失败,等等。
教育的结果不单单是知识导向,能力结合,更存在着价值观的驱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科+能力思维发展+价值观形成结果。打个比方,一个人,无论成绩有多好,但是,没有价值观驱动,没有思维能力,是产生不了某些效应的。如何把教育做好,它不单单只是从学科上考虑。未来的教育,我们都离不开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终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强大的信念去支撑。
扩展更开放包容性的价值观
让学生拥有国际化的视野是把教育带向世界级教育的始源。全球化的视野,它是一个能够接纳世界多元文化与尊重他人世界观的一个更具公平性的一个价值观导向。以人类的立场为考虑基础,去了解与包容不同地方,种族,阶层,性别,等等的一个可融合以及可塑造性的视野。它既包含了对世界的爱,也包含了对本地文化的爱。这也许是一个导向世界走向更加和平的一个价值。为什么教育需要国际化?全球化的多重角度建立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它更具备开放性,包容性与接纳性。从而提升思维层面的多角度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让一切发展变得有可能,而教育正是思维建立的基础。教育的体现是无处不在的。一个国家,地区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城市的规划,经济的发展,政策,居住环境,人的行为,等等,每一个地方无处不透漏着这个国家文化下的教育产物。何为教育产物?就是教育对人所产生的行为性结果,而因为这些结果而导致的一系列的影响,包括营造经济发展前景,开发创新产品,打造未来城市,处理问题方法等等。所以,教育对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今年,我到新加坡出差的时候,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与热情,这令我产生了一种疑问,新加坡的教育是否在品德教育上下过特别的工夫?再随后,我去德国柏林出差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城市规划和文化行为,我又产生了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当地人形成这样的思维,而在这种思维演变下产生了某种结果?这个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但是,它也有着可追索的根源。无可置疑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它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影响是远大的。
价值观教育的重视
同样的知识学习,放在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教育有着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是指外在环境与经历带来给人的价值观的渐变,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可控因素大多是指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可控因素与文化在某个程度上有着的关联。而不同的文化,我这里指的主要是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一种。
我认为,价值观对于教育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难以改变性的,它承传了远古的文化与气息,延伸到今天的一种以种族为基础的习惯,观点,行为与文化差异。另外一类是可改变性的,那是更偏向于品德与道德方面的。它可以是自律、勤奋、人生观、思考方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等等。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也异常复杂。但是,第二类的可改变性的价值观,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教育的结果,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价值观决定着学习者的行为,而行为造成结果。每个国家与城市之间的教育与教学法的差别,除了是知识+能力之间的结果差别,还是价值观之间的差别。
价值观的形成是自由的,它是不应被关注的。价值观是从身边形形式式的经历,品德的认知,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等等而形成的。而老师,是指引学生形成正向价值观的指导者。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价值观与动机决定你会不会去做一件事,如何去做?这个对实行一件决策性的事情很重要,它是创新事物产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实行的过程中,被基本运用的是知识,被灵活处理的是能力。所以,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是息息相关的。而不同国家与文化的发展差别,除了部分体现在教育上,还体现在文化的两类价值观上。
能力培养的重视
如果过去是“知识创造未来”的时代。那么未来,是思维主导的时代。而能力是决定思维高度的关键因素。能力决定着运行所学的知识。知识如何被灵活运用,如何被活化,如何被创新,这些和能力有关。我们所需的21世纪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然而,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完成后,出来的是一系列的跟随老师做出来的相同产品,还是出来了不一样的思考能力?不同的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被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设置太多标准与条条框框,以至执着追求结果与成品,忽略了过程中思维的养成。太多的规矩、标准、灌注,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自由,想像与空间。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是对未来教育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未来的课堂,学生在里面学到的不单单是学科知识。未来课堂将是学科+能力+价值观学习的组合。学生能够从一个课堂中学到所需的学科知识,建立了能力,也培养了正向价值观。而课室的角色,由老师单向导向,变为双向导向,或者由学生导向。人机合作的同时,更注重思维的培养。课堂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学习变得更加:互动性、个性化、灵活性、连接性、立体型、空间交互性,而变化将在体现在意识与形态上。
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然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思维。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教育的体系与衡量标准也渐渐产生变化。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在这个时代,我们保留学习知识去运作时代的同时,也需要思维去将事物进化与创新,去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