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作者:红网 来源: 百家号 更新于:2021年07月07日 08时 阅读:0
进入物联网时代后,依托大数据等技术,企业能够通过收集用户信息,绘制用户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乃至定制化的服务,实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面变革。不过,企业和用户之间这种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良性应用,必须建立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之上,否则,取之于民的大数据不仅不能用之于民,甚至可能有害于民。
网络安全是大数据企业必须严守的底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与企业产生关联是大势所趋。如何保护用户信息,如何保障网络安全将成为每个大数据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企业通过用户协议等措施收集用户信息,获取大数据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保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义务。
用户信息安全意识的觉醒,倒逼企业重视网络安全。近年来,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层出不穷,从垃圾短信到诈骗电话,人们不堪其烦,互联网已经成为“裸奔场”,隐私逐渐变得奢侈。为了守护隐私,用户在面对不同企业提供的服务时,逐渐将“企业能否有效保护用户信息”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所以忽视网络安全的企业,不仅会失去用户市场,更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发展。
衣食住行相关的大数据,更是关系到公共利益与国家安全。如果说单个用户的饮食喜好、打扮风格、住宿环境偏好和出行轨迹信息谈不上能和国家安全挂钩,那么一个用户群的衣食住行大数据就值得引起注意了。来自用户群的大数据和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获得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后,在考虑利用这些大数据产生经济效益前,还需要思考产生经济效益的方法手段是否会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将大数据充分用之于民,完善算法体系是可行之策。大数据之于算法,如米之于巧妇。企业在收集到需要的用户数据后,将大数据上传至算法系统内,最终由算法通过演算,对每一个用户精准投放信息。算法,是连接“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之间的桥梁。企业能够通过完善算法体系,将加工过的数据反馈给用户,从而实现从“用之于民”到“利之于民”的转换。
加强网络安全审查,让大数据公司不敢“胡作非为”是根本之策。指望具有逐利性的企业自我约束无疑过于天真。防止用户信息泄露,保障社会利益和国家安全,还需要为企业划定法律制度的警戒线,让违规违法的企业“掉块肉”,切切实实地受到惩罚,才能让其“长记性”。
企业在搜集、使用大数据时,既要根据实际需要取之于民,更要利用好算法,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用之于民。